5月20日,第四個國際茶日即將到來之際,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萬里茶道協作體執行主席郭杰應邀出席于萬里茶道起點——武夷山舉辦的“南平市茶文化茶產業國際交流合作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南平市農業農村局(市“三茶”辦)、南平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南平市商務局、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指導,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山茶業有限公司主辦。活動得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大力支持,邀請了保加利亞、尼泊爾、菲律賓、泰國等國駐華使節,國內外知名茶葉企業參加。
在研討會舉行的圓桌訪談環節,郭杰主席就中國茶文化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和茶文化與茶產業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現場分享。以下為分享內容:
中國茶文化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我們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為討論對象。在文化范疇內,我們要貫徹“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用當代的辦法和通俗的語言把這些非遺蘊藏的中國人文精神,也就是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在全社會普及開來,默化下去。要引導和激勵年輕人,要善用互聯網和科技手段,讓茶文化成為引領當代中國精神,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而在產業范疇內,我們要明確“茶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共識, 我們的茶技藝、茶習俗,最終都要作用于茶的生產與流通,作用于茶農的致富,作用于“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世俗化生活的再現。因此,提供健康的,具備信任關系的,體現真實價值的茶,讓茶成為一種百姓放心、信賴又消費得起的飲品,應該是包括非遺傳承人在內的所有從業者共同遵循的目標,也只有這樣,中國的茶文化才能賡續并光大。
怎么理解茶文化與茶產業之間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3月在武夷山燕子窠考察時,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之后,中國的茶行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思維和實踐維度,“三茶”統籌發展成為引領全行業的一個理論和行動指導,這其中,南平無疑走在了前列。以我的理解,“三茶”統籌發展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品牌升級之路,開放合作之路,是和國家整體戰略同頻共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時代之路。其中的關系,我以為,茶文化是根基,茶產業是目標,而茶科技是引擎和紐帶。
我們不能拋棄文化去高談產業,更不能割裂產業去空談文化,只有三茶真正實現了統籌發展,中國茶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達到道行相諧,形神合一。這是我要講的中國茶的內在整理。
那么我們的傳統制茶技藝怎么去跟世界進行文明交流互鑒?或者說如何進行外在表達?我認為,這里面有兩個維度。一是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消費市場,二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茶葉生產國群體。我們中國茶不會進行工業化生產與流通的全球布局,這是我們自身豐富多元的茶文化茶產業系統決定的。對于國際消費市場,我認為,除了在產業端繼續提供健康優質的茶產品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茶文化的良性互動闡釋中國和平、包容、共享的價值觀,用茶去潤滑和消弭因文化和價值觀差異而形成的壁壘。所以我們的茶藝,茶俗,茶包裝,茶品牌,乃至整個茶文化在表達溝通的過程中要注重在地的融合,要捕捉對象的共鳴所在,不能自說自話,形而又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中國人真實的形象是什么,我們能為世界帶來什么?讓茶來說話,美美與共,和而不同。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的伙伴,我們應該去分享、輸出自己的技藝和科技成果,還有資金、設備等資源,去共同提升茶葉的種植制作水平,以實現減貧,促進就業,生態保護利用,提升婦女權能等國際茶日提出的發展目標。朋友多多的,我們才能建立全球茶葉生態的新秩序,共同建立全球市場的話語權,在合作與共享中,讓茶真正成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從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當然,這其中,茶科技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基于數據進行的數字化監控、追溯和評價,我認為將是改變中國茶產業生態,提升茶文化生命力的一股強勁力量,在這方面,我們與國內領先的智慧農業機構鳳岐茶社共同打造的萬里茶道中華茶鏈已經加入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