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詐騙手段也日益翻新。大學生初入社會,對世界充滿好奇,但也常常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全國約有330萬名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新型詐騙手段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因此,我們列舉了一些專門針對大學生的新型詐騙手段,并提供了相關防范建議。
大學生新型詐騙案例:
案例一:2023年9月,某高校的王同學,被網友拉入某“福利”微信群搶紅包。隨后,群主發布了“兼職”廣告,王同學心動了。他抱著“薅羊毛”的心態,通過群主發布的鏈接,下載了一款APP,在“客服”的指導下進行了幾單小額的“刷單”任務,并獲得了本金的20%返利。隨后,“客服”稱今日任務結束,明天將會有大額任務。次日,王同學在“客服”的指導下連續充值8080元做任務,直到接到96110反詐預警電話,他才意識到被騙了。
案例二:2020年8月,女大學生胡某在淘寶購買了一款價值53元的眼霜,次日下午胡女士的手機不斷有陌生號碼撥入,對方聲稱是淘寶理賠員,告訴胡女士商品出現了質量問題,讓其停止使用,并承諾給胡女士118元的理賠。但要在淘寶的備用金中領取,備用金最小金額為500元,“理賠員”說胡女士多領了300多元,要求其退還。“理賠員”謊稱其手機一直要輔助驗證,事實上,卻是胡女士的錢一點點的在被騙走,最后總共的被騙金額高達7萬多元。
案例三:2023年11月,湖北某女大學生在路上遇到一名男子,這名男子謊稱自己手機賬戶受限,想向其借款450元,承諾2小時后還款500元并在QQ上說要請女生吃飯,但2小時后遲遲沒有打錢,還口口聲聲說自己沒有騙人,當女生在此給男子發信息時卻發現男子已經將其QQ刪除。
詐騙之所以能夠得逞,往往利用了人們貪圖小利、急于求成的心理。例如,虛假兼職詐騙常常以高薪為誘餌,吸引涉世未深的學生上鉤;校園貸則利用學生資金不足的困境,設下高利貸陷阱。這些詐騙背后往往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鏈條和風險因素。
敲響大學生“反詐警鐘”:
01保持警惕面對突如其來的“好事”,要冷靜分析,不輕易相信陌生人的話。
02保護個人信息不要隨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敏感信息。
03判斷信息來源對來路不明的信息或網站保持距離,查證其真實性。
04慎重交錢任何要求先交錢的兼職或投資都需特別小心。
05及時求助遇到可疑情況,及時向老師、家長或警方求助。
在大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學術知識的學習,更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寒假就要來臨,同學們即將暫別校園,開始愉快的寒假生活,同學們在享受假期的同時,一定要提高警惕,提高辨別能力,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要提醒身邊的人,不讓詐騙分子有任何可乘之機。